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|黑人上司好猛我好爽中文字幕|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|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|欧美老熟妇牲交

當前位置:
首頁
> 資訊中心 > 專題報道

山陽抽蓄:創新工藝破地質困局 單月進尺突破210米

發布日期:2025-10-22 信息來源:西南分局   作者:李連琴 單申偉   字號:[ ]

巍巍秦嶺,橫亙東西,群山深處奏響奮進強音。在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的崇山峻嶺之間,一座承載著能源轉型重任與區域發展希望的重大工程——陜西山陽抽水蓄能電站正拔地而起,書寫著新時代綠色能源建設的壯麗篇章。作為電站建設的“咽喉要道”和安全命脈,通風兼安全洞的建設進程尤為關鍵。面對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和緊迫的工期要求,項目建設者們以“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”的奮斗精神,成功實現單月進尺210米的重大突破,不僅刷新了項目自開工以來的施工進度紀錄,更以創新工藝破解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難題,為我國抽水蓄能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
“動態適配+分步加固” 攻克地質難題

通風兼安全洞全長903米,凈斷面尺寸寬8.55米、高8.6米,綜合坡比8%,工程體量與技術標準均居同類抽蓄項目前列。施工地質挑戰超預期,部分區域圍巖松散,開挖易坍塌;地下裂隙滲水頻發,既延緩進度,又加劇巖面風化,給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埋下雙重隱患。

面對“硬骨頭”,項目團隊堅持“問題導向、技術引領”,經過多輪方案論證與現場試驗,創新推出“動態適配+分步加固”的優化施工工藝,構建貼合現場的精細化施工體系。

團隊先搭建圍巖實時監測系統,用高精度位移傳感器、應力監測儀24小時捕捉巖體數據,通過分析動態判定穩定性等級,為支護方案調整提供科學依據。針對穩定性差的區域,摒棄傳統支護方式,創新設計“分級抽排+五步遞進加固”流程,筑牢安全防線。

“分級抽排工藝”圍繞“控滲-截水-抽排”核心,在縱向裂隙花管排水方面,以“靶向導排”減少滲水涌入作業面;在掌子面臨時截水方面,構建“物理攔截+定向導排”防水擋坎,阻斷積水擴散;在分級動態抽排方面,打造 “近掌子面集水-分級抽排-主管網輸送”體系,在低處設臨時集水井,確保排水匹配涌水量。

“五步遞進加固工藝”則環環相扣,第一步初噴早強混凝土,快速封閉巖面防風化掉塊;第二步立設高強度鋼拱架并加密布設,掛鋼筋網片形成初期支護骨架;第三步噴護5~10厘米混凝土,將鋼拱架、網片與巖面固定為“骨架+保護層”整體;第四步鉆錨桿孔注專用漿液,實現“表面支護”到“深層加固”的轉變;第五步補噴剩余厚度混凝土,完成全斷面封閉。

相較于傳統工藝,“動態適配+分步加固”實現“邊開挖邊加固、從表面到深層”的動態防護,每步操作精準針對松散圍巖特性,既解決巖面長時間暴露問題,又通過“分步注漿+全斷面封閉”大幅提升支護強度,成功攻克松散圍巖易坍塌難題。

24小時無縫施工 釋放工藝效能

為將優化工藝的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施工效率,項目團隊創新推行“24小時無縫銜接”的施工模式,實現工序流轉“零間隙”、資源利用“最大化”,為風兼安全洞單月進尺突破210米提供了強勁的組織保障和運行支撐。

前方施工現場精工細作,筑牢施工“基本盤”。項目部嚴格執行“一炮一支護,一炮一設計”。設計階段三類圍巖每個循環12.78小時,通過優化工藝時間,最終每個循環施工時間為11.5小時。施工團隊嚴格按照標準化作業流程,每循環均按測量放線、鉆孔、裝藥爆破、通風排煙、排險、出渣、噴錨流程推進,確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技術要求。技術、質量人員全程旁站監督,確保開挖輪廓精準、支護及時到位、混凝土噴射密實均勻。通過壓縮工序銜接時間、前置設備維保,實現24小時無縫銜接,最大化釋放工藝效能。現場實行“工序卡控”管理,上一道工序未驗收合格,絕不進入下一道工序,真正將“質量在細節中、安全在過程中”的理念落到實處。

同時,后方技術團隊下好優化“先手棋”。技術團隊隨時對施工數據進行統計、分析、復盤,持續優化施工方案,對當天的圍巖監測數據、施工進度數據進行全面分析,針對性調整次日施工方案,同時安排專人對施工設備進行維護保養,確保設備始終處于最佳運行狀態。

“工藝優化是基礎,高效執行是關鍵。”項目負責人表示,24小時無縫施工模式不僅讓優化工藝得到高效落地,更實現了人力、設備、時間資源的最優配置,最大化釋放了工藝效能,為單月進尺突破210米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安全質量并重 呵護工程生命

在高風險、高難度的地下工程中,安全與質量是不可逾越的底線。項目團隊始終堅持“安全第一、質量至上”的理念,構建起嚴密的管控體系。

為了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全方位把控,項目引入了聯網洞內視頻監測系統。該系統猶如一雙雙“智慧之眼”,24小時不間斷地緊盯施工現場的每一個角落。通過這一系統,項目管理人員能夠實時看到洞內的施工動態,無論是工人的操作流程,還是設備的運行狀況,都能清晰掌握。這不僅方便了及時發現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,更有利于提前規劃下一道工藝的部署。

在安全施工保障方面,項目采用了 “班前五分鐘+現場監控” 的創新方式。每天施工前,各班組都會開展“班前五分鐘”教育活動。針對當天的施工任務,詳細講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。通過這種簡潔而高效的方式,讓每一位工人在開工前都能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識,從源頭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。同時,現場監控也毫不松懈,配備了專業的安全管理人員,他們穿梭于施工現場的各個區域,對施工過程進行實時監督。一旦發現有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,立即予以糾正,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。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,為安全施工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,真正做到了安全質量縱向到底。

此次通風兼安全洞單月進尺突破210米,是項目團隊技術創新與高效執行的雙重成果,不僅彰顯了團隊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,更驗證了創新工藝在復雜地質隧道施工中的核心價值。未來,項目團隊將繼續深化施工工藝創新,總結推廣此次復雜地質施工的成功經驗,以更高標準、更嚴要求推進后續工程建設,為項目順利竣工、助力國家能源結構優化貢獻力量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