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鳥掠過湘江的軌跡,藏著我成長的答案 |
|
|
|
|
畢業那年,我懷揣著憧憬與忐忑,從衡陽奔赴常寧,成為水電四局常寧項目的一員。一路上,風景如畫,高樓漸隱,青綠田壟肆意鋪展,蜿蜒河岸溫柔浮現。風里,湘江的溫潤氣息輕撫著我,可內心的忐忑卻如潮水翻涌,對未知工作的惶惑,讓我攥緊了衣角。 初到常寧,不安如霧將我籠罩。陌生的工作環境、復雜的施工流程,像一座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。圖紙上的線條似神秘密碼,工地上的機械轟鳴如急促鼓點。混凝土凝固時間長、既定的管道對接出現誤差,焦慮如潮水將我淹沒,我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。那個深秋清晨,煩悶的我循著湘江的低吟漫步到岸邊。眼前的景象宛如夢幻仙境,江面晨霧輕柔如紗,水草搖曳似綠絲帶,青苔上的螺螄如墨珠點綴。忽然,一陣清脆雁鳴劃破天際,一群大雁排著整齊隊伍掠過江面,翅膀劃破晨霧,在陽光下閃爍金光,影子落在粼粼波光上,如流動的詩。那一刻,焦躁被卷入江風,只留下澄澈與寧靜。原來,常寧湘江畔的溫柔,是霧的輕盈、水的柔軟、景的靈動,是自然生長的詩意,它悄悄熨平了我心底的褶皺。 工作初期的困惑,讓我如追不上候鳥隊伍的幼雛,滿心彷徨。那晚,我獨自坐在工地旁的老樟樹下,看著江水緩緩流淌,遠處傳來的雁鳴聲似大自然的慰藉。忽然,我頓悟:候鳥遷徙借氣流調整姿態,我該在困惑中放慢腳步,以寬容平和之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。于是,我用筆記本記錄施工環節的溫度參數,在一次次試驗中掌握了混凝土養護的“黃金四小時”,曾經的裂縫問題化作成長的年輪。 隨著項目推進,我摸清了湘江常寧段的四季節奏,讀懂了候鳥與江水的約定。深秋,白鷺在淺灘覓食,與山影相互映襯;寒冬,野鴨在江面游弋,為冬日增添生機;春日,灰鶴在灘涂踱步,傳遞春天的訊息。這些景象讓我學會像湘江一樣,在平緩江面畫出優美曲線后堅定北上;像候鳥一樣,在遷徙中保持清醒,找準方向。當施工管道系統一次試壓成功時,我懂得成長并非沖刺,而是在平凡施工節點上讓專業能力悄然生長。 站在高處俯瞰,湘江與舂陵河交匯成“Y”字形水域。三年前那個慌張的異鄉人,如今已成長為能獨立負責技術任務的“老師傅”。常寧的湘江,也已不再是一處風景,它是我刻在施工日志扉頁上的座右銘。遇到深基坑支護難題,江水的柔韌教會我“以柔克剛”;處理復雜管網系統,候鳥的遷徙路線啟示我“統籌全局”。這片江水滋養著我在項目建設領域的成長,從看懂圖紙都要標注拼音的懵懂少年,到能獨立編制施工方案的成熟工程人;從面對機械故障的手足無措,到能精準判斷設備故障點的行家里手。這片見證候鳥遷徙的江河,也見證著我的成長,它告訴我:真正的專業成長,要有容納百川的胸懷、沖破險阻的勇氣,在平穩中積蓄力量,在堅持里抵達遠方。 |
|
|
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
